一、实验测量与误差分布
1、测量的基本概念
- 直接测量:被测量可以直接通过仪器读数获得,无需通过计算转换。
- 间接测量:被测量需通过已知函数关系由直接测量量计算得到。
- 测量的四要素:被测对象、测量程序、测量准确度、计量单位。
2、有效数字与有效位数
- 有效数字:可靠数字(仪器直读)+存疑数字(估读所得),反映测量精度。
- 有效位数:有效数字的总位数。
例子:钢板尺测量
3、误差的基本类型与表达
(1)误差的定义
(2)误差的分类
-
系统误差(装置误差):可预知,不可避免。系统误差包括:
- 已定系统误差:在同等条件下,对同一个待测量进行多次测量,测量值和真值的偏离总是相同的那部分误差分量,必须修正。
- 未定系统误差:已知存在于某个范围,而不知具体数值的系统误差
-
随机误差(偶然误差):无规律涨落,服从统计分布(常见为正态分布)。
-
粗大误差(过失误差):操作失误,可避免。
(3)误差的表示
-
绝对误差:
-
相对误差(百分误差):
-
标准误差(标准差):
4、仪器允差(示值误差)举例
系统允差的计算公式为:
仪器名称 | 量程 | 分度值 | 允差(示值误差) |
---|---|---|---|
钢板尺 | |||
钢板尺 | |||
钢板尺 | |||
游标卡尺 | |||
螺旋测微器,(1级) | |||
电表(0.5级) | — | — | |
机械式停表 | — | ||
数字毫秒表 | — | ||
物理天平 | |||
普通温度计 | |||
工业温度计 |
5、误差的分布
(1)正态分布(高斯分布)
多次独立测量值常服从正态分布:
:均值(数学期望,近似真值),当测量次数巨大时,将均值看作为真值。 :标准差,反映分散性
正态分布存在一下特性:
- 单峰性: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可能性(概率)大,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小。
- **对称性:**大小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均等,对称分布于真值的两侧。
- **有界性:**非常大的正误差或负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- **抵偿性:**当测量次数非常多时,正误差和负误差相互抵消,于是,误差的代数和趋向于零。
概率区间:
内概率 内概率 内概率
假定对一个量进行了有限的
并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出标准偏差:
上式是求出单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的方法,若要求出平均值的标准偏差,需要使用如下公式:
上述公式的来源、推导,需要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块。
(2)均匀分布
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测量误差的分布,测量误差值一定会落在
6、精密度、正确度与准确度
- 精密度:多次测量值接近程度(数据分散性)。
- 正确度:平均值接近真值程度。
- 准确度:数据集中于真值附近的程度,综合评价。
三、不确定度与误差
1、不确定度的概念
不确定度表示由于测量误差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程度。不确定度是一定概率下的误差限值。不确定度反映了可能存在的误差分布范围,即随机误差分量和未定系统误差的联合分布范围。由于真值的不可知,误差一般是不能计算的,它可正、可负也可能十分接近零;而不确定度总是不为零的正值,是可以具体评定的。
2、不确定度的分类
-
A类分量
:与随机误差有关,用统计方法评定。 -
B类分量
:与未定系统误差有关,用非统计方法评定。
这两类分量在相同置信概率下用方和根方法合成总不确定度:
3、不确定度的测量与计算
在具体使用中,测量不确定度又有三种不同的表述:
- 直接测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
- 间接测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
- 扩展不确定度
(本文不做研究)
(1)直接测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的计算
对于
求平均值的标准偏差:
当
然后根据使用仪器得出
- 高斯分布:
仪 - 均匀分布:
仪
总合成不确定度:
给出直接测量的最后结果:
(2)间接测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的计算
间接测量是指利用某种已知的函数关系,从直接测量量来得到待测量量的测量。设间接被测量量
- 常用于和差形式的函数(公式1)
- 常用于积商形式的函数(公式2)
或直接表示为(对各变量取对数):
下面是推导过程:用不确定度
平方求和得到:
即:
三、有效数字与实验数据处理
1、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
- 四舍六入五单双法则:四及以下就舍掉,是六及以上就进一,遇五若前面是奇数就进一,最后一位就变成是偶数,若前面已是偶数,则舍掉。
- 有效数字位数反映准确度,与小数点无关,也不因单位不同而改变。
书写规则:
- 有效数字位数由合成不确定度决定。
- 测量值最后一位应与不确定度最后一位对齐。
- 不确定度首位为
或 时可取 位,其他只取 位。
例子:
2、有效数字运算法则
- 加减:以末位最高者为准
- 乘除:以有效数字最少者为准
例题:
3、数据处理方法
(1)列表法
把原始数据和结果列入表格,便于查阅和统计。
(2)逐差法
多次测量分前后两组,间距加倍,提高可靠性,减少随机误差。详细推导过程参照高中物理课本
(3)作图法
- 数据点标注
- 连接光滑曲线
- 坐标轴、图名等标注齐全
- 线性拟合时用两点法或最小二乘法
(4)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
对于一组
解得:
相关系数
详细推导内容前往文章——最小二乘法